股票玩杠杆是什么意思 多地官宣隐性债务清零
每经记者宋钦章每经编辑张益铭股票玩杠杆是什么意思
据记者统计,截至2月14日,今年以来已有15个地区发行3780.56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(以下简称置换债)。而随着“6+4+2”万亿元的化债组合拳持续推进,化债效果已有所显现,多个地区官宣“隐债清零”。
与此同时,应该看到的是,隐性债务显性化之后,原有债务本金并没有减少。剥离政府融资功能的城投公司在“退平台”之后,短时间内仍难以完全“自给自足”,离不开地方政府扶持。就此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(以下简称NBD)对话中国财政学会国有资产治理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、现代咨询集团董事长丁伯康。他向记者表示,化债政策对地方政府“松绑减负”的效果相对突出,但隐债置换的本质是“以时间换空间”,原有债务总额并没有减少。
在他看来,对于当下一揽子化债政策赢来的发展空间和时间,地方政府要积极把握、充分利用。不仅要释放更多的财政资源向民生倾斜,还要更大力度地支持投资、消费和科技创新等,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,更多地投入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去,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后劲,真正实现从“在化债中发展”到“在发展中化债”的转变。
化债效果初步显现
记者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等平台统计,今年以来截至2月14日,共有18个地区披露6899.19亿元置换债发行计划,其中15个地区已完成发行,已完成发行的规模为3780.56亿元。
从各地区已发行的置换债情况来看,浙江(含宁波)、陕西两地的置换债券发行额度率先突破500亿元,分别是565亿元、564亿元。从置换债的发行期限来看,置换债的期限普遍偏长。截至2月13日,12个地区共发行33只债券,其中30年期的数量最多,共12只,占比约36%。
去年,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6万亿元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。这6万亿元债务限额,分三年安排,2024~2026年每年2万亿元,并根据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,按照全国统一比例,分配地方政府债务限额。上述2万亿元的置换债发行额度,正是来源于此。而2024年的2万亿元额度,已于去年最后两个月全部使用完毕。
按照国务院在2018年提出的要求,地方政府需在5~10年内完成化解隐性债务,即在2028年前实现隐性债务清零。
2024年11月8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提到10万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化债,力度空前。具体方案包括:一是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,分三年安排,2024~2026年每年2万亿元,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;二是2024~2028年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,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,专门用于化债,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;三是对于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产生的隐性债务2万亿元,可按原合同到期时间偿还,不受2028年底前隐债清零的目标影响。
该新闻发布会还披露,截至2023年末,经过逐个项目甄别、逐级审核上报,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.3万亿元。
也就是说,截至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.3万亿元,扣除相关政策支持化解的12万亿元隐性债务,2028年底之前需地方自身消化的隐债规模仅为2.3万亿元,在2024~2028年五年间完成化解,平均每年消化额约为4600亿元,地方化债压力大大减轻。
惠誉评级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高级董事赵雨晴日前对记者表示,市场对于城投全口径的债务大约是60万亿元,所以10万亿元覆盖了大约全口径债务的六分之一。“这些资金会分五年逐步发放,今年发放的有2.8万亿元。据我们估算,该规模相当于今年到期的城投债务的17%左右,这个体量有利于把城投的再融资风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。另外,债务置换后能够降低城投公司的债务杠杆,可能对改善城投公司独立信用状况有帮助作用。”
赵雨晴认为,目前已披露的隐性债务远远小于城投公司的全口径债务。实际上,城投公司的非隐性债务中,大部分的用途也是准公益类项目投资,现金流十分有限。未来地方政府可能仍然会面临为这些项目提供额外支持的压力。
记者注意到,在2024年年底地方债务置换工作的加速推进下,多个地区正逐步实现隐性债务清零,融资成本也得到有效压降。
例如,内蒙古自治区表示,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降66.5%,8个旗县隐性债务清零。吉林省表示,全省存量隐性债务已降至1000亿元以下,全省58个县(市、区)隐性债务已清零,占到全部县(市、区)的82.9%。在江苏省,徐州市在2024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披露:“在全省率先实现隐性债务清零”。
据华创固收测算,2024年广义地方债务利息规模首次出现同比下降,主要受城投债务利息规模下降影响。随着利率中枢下行,城投债和地方政府债票面利率分别自2019年的5.44%、3.54%下降至2024年的3.71%、3.05%,地方债务成本有明显压降。结合各年度债务规模进行测算,2024年地方债务年利息支出为37467亿元,首次出现同比下降,较2023年利息支出减少2381亿元。
在隐债逐渐化解的背景下,各地城投公司“退平台”亦在稳步推进。据企业预警通统计,今年以来至2月13日,已陆续有48家企业退出融资企业名单。据了解,城投公司完成“退平台”之后,可以突破新增融资的限制,拓展融资渠道。
培育城市运营新动能
NBD:随着地方隐性债务显性化进一步推进,地方财力将受到怎样的影响?地方政府应如何利用一揽子化债政策谋发展?
丁伯康:“6+4+2”万亿元的化债组合拳快速落地后,地方政府2028年之前需要消化的14.3万亿元隐性债务降至2.3万亿元。短期看,为地方到期债务偿还提供了资金。长期看,有利于降低政府债务累积压力。因此,一揽子化债政策对政府“松绑减负”的效果相对突出。但是,隐债置换的本质是“以时间换空间”,原有债务总额并没有减少。
对于当下一揽子化债政策赢来的发展空间和时间,地方政府要积极把握、充分利用。不仅要释放更多的财政资源向民生倾斜,还要更大力度地支持投资、消费和科技创新等,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,更多地投入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去,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后劲,真正实现从“在化债中发展”到“在发展中化债”的转变。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,更应注重科学和合规,过去那种大规模、粗放式的投资方式必须摒弃,要更加精准谋划优先保障民生、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。只有不断强化投资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,才能通过增强地方综合财力,提高自身偿债能力。
NBD:城投公司“退平台”之后,距离真正“自给自足”的产业化转型还有多远?地方政府现阶段可能如何帮助他们完成这一转型?
丁伯康:在当前政策及经济环境下,城投公司“退平台”和产业化转型不仅是对政策要求的积极响应,也是推动国企健康发展和可持续经营的必然选择。但目前,城投公司“退平台”和产业化转型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,呈现出“形式合规大于实质转型”的特征,距离真正“自给自足”的产业化转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。
这主要是城投公司转型仍存在三大核心障碍:一是存量债务大、化债难,部分城投公司的融资困境难以突破,无法布局新的产业;二是市场化经营能力不足、资产质量不高,部分企业业务结构单一,持有的公益性资产占比过高;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,专业技术人才短缺,大部分城投公司缺乏具备市场化运营经验的管理人才。
因此,地方政府为推动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,还需要在债务化解、资产盘活、政策引导三方面发力。一是进行债务剥离与资产整合,通过隐性债务清零等方式帮助城投公司“轻装上阵”。二是分类施策,强化城投公司的市场化经营能力。地方政府可聚焦区域特色产业及城投公司业务属性推动分类转型,进一步明确城投公司发展定位和转型方向。同时,向优质平台注入优质资产,助力盘活存量资产。三是加强政策引导,进一步强化债务管理,推动城投公司全面转型和规范管理。
城投公司最终能否实现“自给自足”,取决于其能否培育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业务,并彻底摆脱对财政补贴和债务滚续的依赖。
NBD: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“统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,增加地方自主财力”,这可能怎样影响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之间的关系?
丁伯康:地方财税改革并非简单“切割”政企关系,而是通过职能重构与市场化规则设计,推动双方从“输血依赖”转向“造血协同”,在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培育城市运营新动能。
赋予地方更多的财政自主权,对于地方政府更好激发城投公司市场活力,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方面,缓解地方财政压力,助力城投公司化债与转型。财税改革通过消费税下划、共享税分成比例优化等增加地方自主财力,加上中央化债支持,有效提升地方长期偿债能力,降低对城投平台的依赖,推动城投隐性债务显性化处理。
另一方面,推动政企关系向市场化、协同化转变。财税改革要求地方政府减少对城投公司的隐性担保,促使城投信用与政府信用逐步脱钩,实现城投公司信用独立,政企关系从传统的行政依附模式向协同发展模式转变。在构建新型政企关系过程中,地方政府与城投公司将在职能、业务、财务等各方面建立政企分开规范体系,并且建立更加市场化、协同化的合作体系。
政府层面,地方政府转变职能,将从过去对城投公司的直接管理和干预中逐步退出,将职能重点转向宏观调控、政策制定、市场监管以及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。城投公司层面,其定位向“市场化运营主体”转变,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制定发展战略,摆脱对政府的过度依赖。政企合作层面,将在政府交办任务机制、项目投融资平衡机制、项目开发经营机制等方面,建立更为规范、高效且契合市场化发展需求的运作体系。
翻译
搜索
复制股票玩杠杆是什么意思